加大科技领域开放交流。该中心充分对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同行单位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推动“产、学、研、用”项目落地,重点关注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煤基锂电负极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与大连凯特利催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VOCs处理工艺及装置的研究项目等。
深化科技奖励机制。该中心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将中心职工获得的各类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科技论文、职称、技能竞赛等全部纳入奖励范畴,充分调动职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挂帅、职工踊跃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引导职工围绕现场工艺短板、成本管控难点、效益渗血点开展小改进、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将群众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安全生产效益有效融合。
加速推进智能化建设。该中心围绕“生产计划智能决策,工艺参数职能设定,生产过程职能监控”,坚持示范先行,开展皮带转载、重介密度智能控制、配煤装车等局部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动智能化建设。加快配电室远程停送电改造,探索200公里范围内生产集控远程一键操控。
发挥实验室平台作用。该中心强化三个研发室的创新能力,要以解决现场技术瓶颈、成本短板为导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CANS实验室对外营业服务进度,积极推进以“太西煤”为原料的活性炭、炭素、碳化硅产品标样申请工作,提高检测的权威性。 (陆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