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鹤山下的记忆

2021/2/26 19:57:47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二十多年前,我和许多同事一起来到位于元鹤山下的建井工地。 


    那时,由于小煤窑的泛滥和乱挖乱采,煤炭行业形势不好,煤矿企业更是没有人愿意来,一些煤矿院校甚至连采煤专业都改成热门专业了。我们同去的一些同事原本在县城都开始做点小生意,维持家用。也就在这时候,元鹤山下的矿井建设又“上马”了。我们几个工人作为打前站的先遣人员,提前来到工地下苦、谋生。几十年后,这段经历成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元鹤山,也叫源和山、洞耳山。在白水县杜康镇境内,距县城二十公里。山不是特别高大,但地势险峻,形如仙鹤,因而得名元鹤山。还有一种解释说是这里山清水秀,每年冬春季节会有白鹤在此栖息,所以得名。这里山前峰峦叠翠,左右沟渠坡陡,山后河水绕行,清流潺潺。明朝万历年间,依山建庙,供奉炎帝、陪礼诸神。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地理环境,山上翠柏参天,庙宇相间,山色秀丽,气象万千。附近还有新石器时代、汉代的古文化遗址五六处,民间传说的汉代孝子郭巨墓就在元鹤山对面的白水河北坡上。这里曾经香火旺盛,每年二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两次庙会。期间,人山人海,高跷社火,大戏杂耍,热闹非凡。可惜原建筑毁于文革,但群众爱山护山热情不减,后来又自发建庙,自办庙会。 


    元鹤山最迷人的景色是满山的翠柏。每年冬季,四周原野一片枯黄,身裹绿装的元鹤山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白水河边广袤的黄土地上。站在山顶,举目四望,真有一眼望千里的感觉。放眼望去,不远处的烽火台和郭巨墓等遗迹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传奇色彩。白水河则像一条飘带,蜿蜒隐藏于山脚,给这片土地和满山的翠柏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元素。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吧。大自然的魅力真是妙不可言。眼望这郁郁葱葱的青山翠柏和远处群山环绕的自然景色,不由让人有一种想把它揽入怀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造化的冲动。 上世纪末,朱家河煤矿开始建设,从此道路拓宽,交通方便,山色佳境更添幽雅。至今山下还有一处当年青年矿工栽植的“青年林”。 


    关于元鹤山的柏树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在上世纪的破“四旧”中,当地三个公社的领导带领着社员,一天一夜把山上的一百多间庙宇和粗大的柏树拆了伐倒,搬到村里盖了学校,其中有个村长也顺便偷工减料,用其中的砖瓦木材翻盖了自家的房屋。此后这些村校学生越来越少,再也没有出来过像样的人才。村长家也连遭厄运,一个儿子下井死了,另一个儿子从元鹤山下的公路翻入沟中致残,再也站不起来。这虽然有点迷信色彩,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贪腐的痛恶和诅咒。 


    古老的荒原,淳朴的民风,沿袭着一代代的血脉,也承袭着一辈辈的贫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矿建设者的来到,才开始唤醒这片贫瘠的山川。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坡,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在元鹤山下点起了篝火。这些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建设者们,以“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口号,奏响了元鹤山下开发建设的序曲,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筹建之初,冬天环境恶劣,狂风暴雪,最低气温达到零下近20摄氏度左右,生活条件尤其艰苦。工人们住的是夏天漏雨、冬天雪盖的简易工棚,吃的是自带的馒头。由于地处偏僻,饮水也很不方便,有时候,就是把已污染的白水河水烧开沉淀后饮用。在缺吃、缺水、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建设者们昼夜苦战。他们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技术落后、施工力量薄弱、物资供应、机械设备短缺的不利因素,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斗风雨、抗冰雪、战天灾、大会战、大建设,开始了艰辛而充满豪情的创业历程。 


    那时候的人对工作都充满了激情。面对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创业者们硬是靠手拉肩扛,把设备和材料运进现场。在劳动竞赛中,哪个班组创了水平,他们就组织一班人,敲锣打鼓到井口,给创水平的人佩戴红花,然后叫通讯员写篇表扬稿,在工地广播上宣传,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但心里可高兴啦。那时的人也十分重视荣誉,一个先进的称号,虽然可能只有一张奖状,但每个人都去努力争取。为了能得到领导一句表扬的话,他们不惜多流汗,多干活。干部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每次到了下班时,你看那几个衣服最湿的、汗水最多的,八成是班长、队长。 


    干部这种干活在前、享受在后的示范作用,造就了建设工人铁一般的意志。在当时一缺人才,二缺技术的条件下,筹建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硬是在世纪之交顺利地实现了试产。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的作用,也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这种“能力”古人也称之为“气””,《易经》中叫做“生生”。曾经的那群铁打的汉子,在艰难困苦中挺起了矿山的脊梁,擎起了矿区的蓝天,为元鹤山下的这片热土留下了无数苦中有甜的故事。那些汉子是矿区压不倒的柱,折不断的梁!这种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已经化作了激励后来人不畏艰难的不竭动力。(党礼平)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