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观后有感

2022/4/9 21:32:39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作家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共有六部五百多万字,即《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赳赳老秦,复我山河”这句话的出处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每次,影视剧出现这个的时候我都热泪盈眶,感觉这才是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代表,以至观看了《大秦帝国》后几部,就觉得奇怪,为啥都不唱这个,而改为“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了?


    这就要慢慢道来,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为夺回老秦故土河西,在黄河西岸今陕西韩城境内少梁山与魏国大战,却身中毒箭而死。这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背景,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收复失地,为父报仇的故事。然后秦孝公刻国耻碑,立志奋发图强,召集天下贤才,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卫鞅即后来的商鞅来到了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迅速变强,国耻在前,强盛在后,所以有了这首歌里描绘的场景。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满清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常常给人以力量,给人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在此之后,秦国便从被动挨打变为了主动出击,大出天下,一步步鲸吞天下。


   到第二部,第三部,已经不是收复河山了,而是王于兴师了,因而改成“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这也是很正常的了。


   从秦惠文王龙门相王,到秦始皇灭齐同一。这些年来,秦国拿河西,取巴蜀,挣上党,到秦昭襄王连周天子的洛邑都占了……


   秦国的“奋六世之余烈”,从来不是被压制了六代然后才一鸣惊人,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而是从弱变强,然后更强,然后最强。把秦帝国描绘成统一天下的正义之师,六国的反抗者都是阻碍历史进程的不识时务者,然后一切都说的通了。


   秦国的“共赴国难”之所以让人更有共情,是因为这段历史与近代史有惊人的相似。但秦国在秦孝公之前是河西之地尽丧,而商鞅变法时候就是“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了。


   “王于兴师,与子同袍。”


    在这种情况下,大秦军队与其说是百年国恨,不如说是闻战则喜,大争之世不过如此。战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国。黑暗裂变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就是黄金盛世,要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时代了。战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魏国。它攻赵战齐,斗楚灭中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对秦来说,河西是他的故土,却被魏国所夺。在初期,秦对魏国的战争有种收复河山的感觉。如果把战国七雄都当成一个个独立的国家,秦国在初期的战争中有种反抗暴虐的魏的意思在。当时说“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是合适的。


   秦人几代经营,几代努力,秦从一个被动挨打的屈辱小国到站上中国历史的巅峰,以虎狼之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大秦帝国,无疑秦才是主角,讲的是大一统,况且一代史学鼻祖、东方历史之父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进程。这尤其在当下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有着一定的积极现实意义。与当前的时势是相吻合的,因为两岸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秦人)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