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之情

2022/5/25 7:15:43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写出这样一段抒情的话,心里想着的是《蒲白矿工报》的“尧山”副刊。在我心里,“尧山”副刊是我的母刊,如果没有“尧山”给我的关爱和培养也没有我的今天。记忆中,有很多和“尧山”有关的难忘记忆,虽然过去多少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三十年前,我还是蒲白矿务局建井处的一名井下工人,因为喜欢看书,也就慢慢地热爱写作,那时候经常看到的就是发到各个施工队的《蒲白矿工报》,虽然当时是黑白印刷,但尤以“尧山”版的副刊是煤矿工人写的诗歌或散文、小小说等更贴近现实,沾有煤味的作品,所以我就喜欢读上面的文字,也就想给《蒲白矿工报》“尧山”副刊写稿想法越来越重。


   1992年5月初的一天,下了夜班的我,匆匆吃了一点饭,也没有休息,把早已在上班时打好的腹稿写到一张纸上,并经过几次的修改,誉写到一张方格稿纸上,才安心地睡去。一觉醒来天已经黑了,华灯初上,心里还是想着那份没有送出的稿件,我住在建井小区,从家到矿务局机关也就5分钟路程,那时的矿务局机关不管白天晚上都能随便进出。我就把写好的稿件折好,到矿务局机关三楼寻到矿工报社的牌子从门缝塞了进去,预期投出一封稿件,更可以说投出了一份希望(那时主要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不敢面对报社的编辑,也就出次下策)。


   1992年5月15日我的处女作发表在《蒲白矿工报》第427期的“尧山”副刊版,隔几天建井处宣传部转来了用稿通知,并且有三元钱的稿费,但要到矿工报社去领。5月下旬的一天,我利用休假的时间,在矿务局机关刚一上班我就来到矿工报社门口,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报社的门。我说明来意,鲍月琴老师给我倒了水,高庆老师当时负责“尧山”副刊由他来接待了我,高庆老师说:你就是亚斌啊,问了下我的近况等等,那时我才二十二岁还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面对高老师既紧张又忐忑。他那和蔼的话语,我慢慢地也放松了。然后他才说:要多读书,多写多练,观察细节。并要多想,然后慢慢写等等,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的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犹如温暖的灯光在灰暗中照亮了我眼前的路。


   当时高庆老师的说话时亲切的态度,就像面对一个老朋友,没有一点架子,那时我觉得自己前途黯淡,情绪有点低落,他说:你刚参加工作,虽然现在井下工作,你才开始人生,要看的远一点,你看《中国煤炭报》编辑刘庆邦老师不就是从煤矿井下工人,一路写稿到北京了吗。从那以后一直关注着刘庆邦老师,那是后话。


   和高庆老师交谈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但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来高庆老师从编辑到总编,直至后来的鲍月琴老师,张莉老师,李娜等,编辑过我的多少文章发表在《蒲白矿工报》“尧山”副刊上。每篇作品的发表都有让我难忘的事。


   1997年,我外甥女三岁,写在卡片上的常用汉字能认识三千多字,我就用纪实的散文以她的小名做标题写了一篇《越越》,文中讲述了我外甥女的这个现象,经过鲍月琴老师的修改发表在“尧山”副刊上,引起街坊邻居的关注,这么小就能认识这么多字,肯定以后差不了,这样在欣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也可以说一篇文章成就了一个孩子。足见编辑的慧眼“尧山”副刊得魅力。


   就这样我利用业余时间既给“尧山”副刊写稿,也写一些本单位的诸如好人好事,消息、通讯、评论都统统投给《蒲白矿工报》一篇篇的发表,既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也给了我练笔的机会,觉得不错的稿件也发给《中国煤炭报》,在煤炭报也偶尔刊登一些我的稿件,1993年一纸调令从井下调到地面做办事员,那样更有时间读书写文章了,这也说明了《蒲白矿工报》在矿区单位的影响力。


   我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对《蒲白矿工报》的感恩之情,这种感情蕴藏于内心深处,是我人生的珍贵财富,我敬仰额各位编辑老师高庆、鲍月琴、张莉、李娜等,成为我终生的师友。


   在2000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离开蒲白这片热土到西安谋生,虽然不能及时看到每期新出的《蒲白矿工报》纸质版,但是不定期的回到罕井镇到蒲白矿工报社编辑部见一下熟悉的编辑,取回一沓散发油墨香的矿工报,回到家展卷品读,偶有不经意间跳出熟悉的名字及优美的文字,这般在报纸上于多日不见得老友“偶遇”“交流”的喜悦,于无形中增加了阅报的兴致,这也是读其他报刊难有的收获。而当在西安工作期间写出一些新作时,总是会自问:能不能先给“尧山”副刊,然后又不假思索的从网上投了出去。就这样娘家报《蒲白矿工报》每次都不吝版面刊登我的各种题材的文章,只要娘家报刊登了我便再投给《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几十年来在纸质媒体上稿近百万字,并且偶有获奖。其中一年之内在《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上稿4篇的纪录。而且在2017年5月8日接受《西安晚报》文化版记者的专访,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我读书和写作的历程。以致于有的同事开玩笑说:你的稿费每月也有上千元吧。

   

   《蒲白矿工报》给我搭建了发展的平台,给了我真诚无私的的帮助,也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此刻心里更是对“尧山”满怀感激之情,这种恩情是一条绵延不断的温暖清流。高庆老师的那种真诚,提携后人的品格在矿工报社一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作为“尧山”副刊的作者三十年来我和矿工报几代编辑的交流,我会永远铭记着那些亲切美好的名字。(中心社区 杨亚斌)

上一篇:套袋

下一篇:缘分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