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午时分,查看完翠绿的玉豆套种,从田间一回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选派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朝阳村第一书记王学明就来到晾晒场,蹲下身子,双手捧起颗粒饱满的麦粒,笑容胜过夏日艳阳。
“王书记,还是你有远见,证明咱们朝阳村是可以种麦子的。”种田“老把式”马安海的话,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半年前。由于缺水和大规模养殖,红寺堡朝阳村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没有种小麦的经验。而且冬灌不足,土地干涸,种植小麦条件尚不成熟。
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拓展种植增收路径,春播时节,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反复学习上级政策,实地探测土壤条件,确定400亩的小麦试种。其中200亩从村民手中流转。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小麦种植先例,村民们不敢贸然尝试。拦在王学明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做通23户农户的思想工作,顺利流转到土地。他们先从党员开始做工作,讲国家政策,做保口粮宣传,经过反复工作,终于流转到200亩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种植小麦。
种粮能手马安海,自从彭阳县生态扶贫移民到红寺堡后,20年就再也没有种过麦子。他担心土地干涸,种子不发芽,手挖开土壤表层查看墒情,看到大约10厘米处是湿土时,马安海放心不少。短短三天时间,200亩小麦全部播种完成。
那些天,王学明几人每天都要骑上三轮车到地头去看,剖开土壤看种子的发芽情况。
“书记,书记,你看,出苗了。”当看到破土而出的麦苗时,朝阳村支部委员杨东,掩不住内心的激动。杨东分管农业生产,第一次种小麦,他肩上的担子不轻。这块麦田,倾注了每个人太多的心血。但如他们所料,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出苗率还是不高,且参差不齐。“不能再等了,必须灌溉。”他们将管水员带到地头看小麦出苗情况,又召开支委扩大会协调,最终一致同意将珍贵的水资源优先浇到了麦田地。
为了不耽误出苗,老党员景占清顶着寒风,加班加点浇水,足足用了三天两夜的时间,终于灌透了水。他们还组织公益岗,拿耙子疏松板结的土地,保证了出苗率。没过几天,麦子都破土而出,看着绿油油一片,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第一书记”的优势在政策熟、信息广、思路宽。处在扬黄灌溉工程末端的朝阳村,水资源一直是发展种植业的瓶颈,要想增产增收,就得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上做文章。王学明、任学静和贾祥,宁煤派驻的3名帮扶干部,出谋划策,联系协调,协助村“两委”在推进朝阳村建设2500亩高效节水示范项目上忙前忙后。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玉豆种植、小麦+青储玉米等两茬种植,既能错开灌溉高峰,也可提高亩产量和村民收入。目前,夏麦归仓,800亩玉豆正抽穗结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种庄稼就像养孩子,得精心照顾才能长好。”从破土而出到抽穗拔节,王学明心里,一直牵挂着那片麦田。7月1日,收成在望,但一场暴雨夹杂着冰雹狂袭而来,电闪雷鸣中,大家的心一直悬着。直等到雨停了跑到地头,看到损失不太大后,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朝阳村是个半灌溉区,一场自然灾害,一年的辛苦就会白费,只有颗粒归仓,心才能落地。”王学明说。
“王书记有想法,肯干事,跟着他干,有奔头。”种麦“老把式”马安海说。
“这样的书记,要多派几个来,没架子,碰到活就干活,遇到事就帮忙解决,待村民像亲人一样。” 孤寡老人马怀有身有残疾,王学明主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一有时间就去老人家嘘寒问暖、关心帮扶。对这个城里来的书记,老人很是喜欢。村民们也喜欢。(李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