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担 立足攻坚克难
时间的指针拨回2021年11月5日,母杜柴登煤矿掘锚一队勇挑重担,承担起30207回风巷南掘段全长3190米的首个预留6米小煤柱沿空巷道掘进任务,接到任务之初,该队全员积极备战,组织全员学习作业规程,虽然面对冲击地压强、设备老化严重、小煤柱掘进经验不足、涌水量大、支护难度高、人员短缺等诸多困难,但该队发扬能打胜仗、善打胜仗的精神,全面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
随着巷道进尺的延伸,复杂地质结构的影响、支护方式的变化以及冲击地压大等不利因素,导致整体工程推进缓慢。针对设备老化严重引发的故障率频出问题,检修班组利用班后会时间对设备检修进行详细规划,力求做到无故障运行。生产班组在设备正常运转和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铆足一股劲儿奋斗八小时,然而受冲击地压影响,帮部锚杆支护失效和帮部锚索支护达不到作业规程要求成为了突出问题,实效锚杆锚索重新补打继续加强支护工程,大大降低了班组生产效率。
随着工程不断推进,很快到了采空区积水区,为了保障安全生产,该队及时开展30207回风巷第一次疏放水工作,组织召开专项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但由于人员短缺且经验不足,外加涌水量大,导致该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的措施实效性不强,出现了工作面积水严重且排水不畅的问题。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煤柱掘进困难重重。面对困难,由矿业公司副总经理杨飞牵头,联合各区队和部门组织召开小煤柱掘进专项会议,分析研讨小煤柱掘进凸显出的主要问题,通过尝试从支护方式和设备优化等方面入手,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方案,力求在保证安全掘进的基础上提升整体掘进水平。在公司党政的坚强领导下,该队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保障安全掘进,掘进进尺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
补充盲区 提升队伍水平
预留6米小煤柱的沿空巷道掘进中冲击地压是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在掘进工作面安装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并按时检查维护,对不同时段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形成了“一日一维护,一班一采集,一日一报告”的监测作业规律。与此同时,该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宣讲活动和防冲专项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培训伊始,大部分员工能如饥似渴的补充着知识盲区,然而对于长时间工作在掘进一线的老员工老王和老赵等人,凭借着多年爬摸滚打的“老经验”,对新的知识和防护要求还有着一些排斥心理,他们在作业时还不习惯在工作服外再套上一件沉重坚硬的防冲服。通过班前会常态化的培训和现场作业的严抓死守,防冲专项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在员工内心深入也更加的牢固,老王和老赵等人也养成了进入工作面首要工作就是穿好防冲服的习惯。大家把防冲服形象的比作成农村骡子在拉车前行时护住脖子“围脖子”,常调侃道“老王这头倔牛也肯套上围脖拉缰绳了”。
为了能在安全掘进的前提下提升掘进进尺水平和保障工程质量,该队通过召开队委会研究制定了专项掘进激励机制。采用阶梯制奖励,单班掘进5米给予奖励1000元,5米后每掘进1米在1000元的基础上奖励200元,以此类推叠加,不设上限。随着激励机制的实施,单班掘进进尺由5米突破至6米,由6米突破至7米、8米……掘进进尺水平的稳步提升,让一度因掘进进尺受挫士气重振旗鼓,全员积极性明显提高。“生产一班昨天夜班掘进8米!”“锚杆没有失效的?”“没有”“厉害了”……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带动下,大家的劲往一处使,全员拧成了一股绳只为做好一件事而奋力前进,区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空前高涨。
革新技术 优化掘进工艺
随着工程的推进,设备老化严重的“硬伤”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困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那就吃面呗”,性格开朗老赵咧着嘴嬉笑着说,他的玩笑话让一筹莫展、眉头紧锁的机电副队长杨冉猛地站起了身,他微笑着拍了拍老赵的肩膀说道“姜还是老的辣”,起身头也没回的走向了井下电话亭,像办公室汇报自己的工作思路。
就这样,全队以“没米吃面”的思路开始了对设备老化严重以及支护方式等突出性问题进行了创新改进和优化,具体举措是:针对掘锚机老化严重在更换设备配件以及修复效果甚微的部分,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来取代和代替;同时对因其片帮严重而造成的支护难度高的支护方式进行工艺优化。通过改进掘锚机两帮帮部锚杆机钻进中所需钻杆长度,有效解决了因片帮严重而带来的支护难度,使其达到一次钻进支护符合要求的目的,提升了掘进速度,保障了支护工程质量。针对因设备老化而致使掘锚机2号臂和4号臂摆动不灵便而中部锚索无法支护的难题,该队在连运车上新加设一台帮部锚杆钻机,实现运输、行走和支护一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整体掘进速度。
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后,小煤柱掘进终于进入到了一个正常阶段。亮眼的成绩令人侧目,该队抓住时机,先后创造出了单班掘进进尺16米、日进尺33米和月度进尺646米的掘进纪录,取得了西北能源公司预留6米小煤柱掘进中的最佳优异成绩,为煤炭增产保供的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6米小煤柱背后的“伊化答卷”! 刘洋、王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