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露,他们已准备走向“地心”。清晨6点多,班前会上的安全叮嘱准时响起:“今天1179运输顺槽返修仍需完成一排任务,顶板支护务必注意!老规矩,三查三对不能漏!”队长的嗓音带着高原特有的粗粝,在墙上撞出清晰回响。
更衣室里,雾气漫过瓷砖墙,像给白墙蒙了层毛玻璃。矿工们套上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动作利落如披铠甲:左腿先探进裤管,右腿紧随滑入,再将衣摆严丝合缝扎进腰带——这是他们与黑暗对峙前的“战衣”。保温杯里的酥油茶“咕嘟”冒着热气,茶香混着煤尘味,是高原工人最踏实的“能量补给”。“井下温度低,喝口热乎的,身子骨才扛得住。”他们一边系安全帽带,一边笑着念叨。
穿过更衣室的灯光长廊,矿灯被一一嵌进帽檐,自救器、智能定位器在腰间排成“安全阵列”。老周蹲在地上,帮新来的小韩调整自救器位置。“这玩意儿平时沉点好,真遇上事,就是生死一线的转机。”手指抚过金属扣的动作,像在摩挲传家宝。老张踮脚帮徒弟系紧帽带,指尖用力压了压:“松一扣,危险就多一分,咱得把安全刻进骨头里。”他们的眼神专注如战士核对装备,这些下井前的“仪式感”,总藏在细枝末节里。
安检门前,二十多双手叠成黑黢黢的山包。“我承诺:上岗遵守安全规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声浪在井口回旋,随后跟随着矿工深入百米井下。过了安检,乘着猴车钻往地心。20分钟后,2750水平的巷道里,潮湿的风裹着“乌金”特有的“体香”扑面而来。这里的世界没有昼夜,矿灯扫过的银线将黑暗切割成一格格作业面,光斑在岩壁上流淌,像银河坠入地心。金属支架泛着冷光,却比煤火更温暖。在井下待久了,工人们的感官如被磨利的刀,能从运输机轰鸣里听出顶板“咔嗒”的预警,能在粉尘中捕捉到“大地的呼吸”,甚至能通过矿灯晃动的弧度,判断出工友的位置。
巷道里的笑声时不时撞着岩壁荡开,惊得岩壁上的水珠“滴答”落进衣领——那是地心深处最鲜活的声音。老一代用手掌丈量岩层的经验,新一代用算法预判地质的智慧,在地下交织成安全网。王师傅举着矿灯照向裂隙,跟徒弟说:“这节岩层软,得加两根锚索……”“传承”从不是口号,在两代人的对话里,藏着最踏实的延续。
乌金里的诗,写给高原与远方。鱼卡公司的荣誉墙上,挂着一面面锦旗。这一面面旗,是工人们用每一次安全巡检、每一次设备调试“织”出来的。如今的鱼卡矿区,智能瓦斯监控系统24小时运转,5G巡检机器人像忠诚的战士,代替人工在大倾角皮带巷道里站岗。老宋摸着新领的防尘服笑道:“以前下井,鼻孔黑得能当墨;现在干一天,拍一拍工服,煤尘簌簌落,跟下雪似的。”他笑得眼角的煤渍都皱成了花,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暮色漫上戈壁时,地心的灯开始升往地表。摘下安全帽,露出的是被矿帽勒出红印的额头,是沾着煤尘却笑得灿烂的脸——那笑容比戈壁的夕阳还灿烂。矿工的安全帽下,不仅有对安全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向往。
调度室的大屏仍在跳动,三维可视化系统上,红色矿层分布像大地的脉络。矿工们欣慰地盯着屏幕里流动的乌金,仿佛看见它们正沿着铁轨奔涌——去点亮城市的霓虹,去转动医院的仪器,去温暖孩子的教室……他们挖的不仅是“乌金”,是“绿能”,更是万家灯火里的“温度”。
风还在吹,沙粒还在飞,但这群“地下星河”的守护者知道:只要他们的双手还能握住矿灯,只要乌金还在奔涌,高原的夜就不会冷,远方的灯就不会灭。他们是地心的“追光者”,也是人间的“点灯人”。以矿灯为星、以掌纹为路,那些藏在地心的光,终会穿过岩层、越过戈壁,变成人间的星河。(吴天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