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疆巴里坤石头梅二号井补充勘探项目稳步推进后,研究院公司再擂战鼓——5月28日,《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张坪井田补充勘探》项目正式开工。这抹跃动在黄土高原上的勘探新声,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而项目部的地质人们,正用三个多月的攻坚,把“厚望”酿成了看得见的进度、摸得着的扎实。
扎实的脚步:干出“加速度”
该项目是研究院公司凭以往完成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蟠龙至高家屯勘查区煤炭资源勘查项目技术质量高、管理水平好、勘查成果优良,深得建设方的信任,继续承担补充勘探工作。按照集团争创一流地质服务商,研究院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秉承着提升“服务品质、服务意识”获得“服务信任”姿态,把项目攥在手心抓——从前期运筹到资源调配,领导班子多次专题研讨,盯着“安全、质量、管理”三个硬指标划重点,打造专而精的项目团队,由地质所牵头负责实施,地质所负责人陈波亲自担任项目经理,跨部门的“精锐部队”迅速集结,组建了一支由地质技术骨干樊俊雷、王峰、李欢、测量高工王博等专业技术力量与安全环保部、规划经营部统筹协作,形成了专业技术过硬、架构健全、积极活跃的项目团队。短短一周时间,对整个工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不论是地形、钻孔的布设还是当地的人情风俗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此他们便深深的扎入这个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腹地。
没人把“开工”当“热身”。钻机进场时,项目部的人跟着设备跑了几天:勘定钻机站位要避开低洼易涝区,搭建临时驻地得挨着作业点方便调度,就连岩芯箱的堆放位置都要反复核对——“汛期快到了,现在多考虑一分,后期就少一分风险。”从施工的进场道路、施工场地的施工、钻探设备的进场等他们每个环节都不松懈,严抓安全环保,从源头抓起,为保障工程安全质量打实基础。
汛期里的“必修课”:脚踩泥泞守安全
项目刚铺开摊子,陕北的汛期就跟着来了。6月下旬的雨没个准头,有时是半夜的瓢泼大雨,有时是午后的雷阵雨突然砸下来,作业区的土路转眼就成了泥沼,边坡的土被泡得发软,随时可能滑塌。
“每天上工先看‘老天爷脸色’,再查‘地底下隐患’。”这是汛期里项目部的铁规矩。天刚蒙蒙亮,项目经理就带着安全员丁俊翔往各钻孔点跑,雨靴陷在泥里,每拔一步都“咕叽”响,裤腿上溅的泥点子结了层硬壳。他们得挨着查:钻机基础的排水沟通不通?边坡上有没有新的裂缝?配电箱的防雨棚扎没扎牢?有次在沟谷施工的一个钻孔,检查时发现钻机上面土坡有积水,上去一看,土坡竟有点往下溜,两人当即喊停作业,和施工员们在土坡上挖了一条排水渠,等处理完,浑身的衣服早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汛期的安全是‘命门’,半点松不得。”王峰的笔记本上,每天都记着各钻孔的“巡查日志”:“7月3日,2号孔边坡无异常,排水畅通;7月5日,4号孔防雨棚加固,测井设备移至高处……”密密麻麻的字迹旁,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那是他怕记不清,特意标下的隐患点位置。三个多月里,哪怕是暴雨天没法施工,这趟“现场巡查”也从没断过——正是这一步步踩在泥泞里的较真,让项目在汛期里稳稳守住了“零安全事故”的底线。
高温下的“硬仗”:汗湿图纸零误差
熬过汛期,陕北的暑热又铺了过来。7月的太阳把黄土坡晒得发烫,紫外线也很强,站在空地上待一会儿,皮肤就像被火烤着疼。可勘探的活儿容不得“等凉快”,必须保证记录的准确性、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测点坐标要现场核对,任何误差都可能影响成果的准确度,现场地质编录更是要取准、取实第一手资料,每一项都得在现场“钉”着干。
樊俊雷、王峰、李欢等这些专业功底扎实的技术员,每天都会蹲在一列列岩芯旁,一个小马扎、一把钢卷尺,在爆裂的阳光看认真踏实的观察岩性,再把数据一笔笔写在记录表上。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滴在岩芯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忙用袖子蹭蹭脸,又赶紧把表往怀里揣——怕汗打湿了字迹。岩芯上的层理就是“地层密码”,尤其是煤系地层的编录,更是严格细致,把每一个煤层都认真的划分出来详细对比。遇到标志层,蹲在太阳底下翻了半小时岩芯箱,对比前后几组的岩性,确认好标志层的特征记录准确了才罢休,当站起来时,后背的汗渍已经结成了白花花的盐印。
严质量的背后:技术与坚守的托底
日子在“雨天防塌、晴天抗热”里往前赶,进度条也跟着扎实爬升。截至8月底,项目整体已接近尾声,所有钻孔按照设计都能精准打到目标煤层,各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循序渐进;多台钻机轮转作业,测量、钻探、测井、抽水试验及采样测试工作衔接有序,这套“技术组合拳”要打得稳,每一组岩芯都要编录规范,每一回测井数据都经三道校验,每一次抽水试验都要规范标准,墙上的工程进度记录更是密密麻麻,更充实着每一个成员的心。
眼下,项目部的人正忙着做验收前的收尾:把三个多月的原始记录分类整理,对着钻孔数据完善各项图件,尤其是岩煤层对比图,一遍遍的分析、一次次的梳理,将地质勘查的“三遍”工作全方面贯穿在全过程,这是他们不断的在晚上加班加点,时常在深夜,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思路。项目不仅是赶进度、讲效益,更要以扎实严格的技术把关为“高质量”打底。
正如《温家宝地质笔记》“世间有些路,必须自己去跋涉”,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也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地质人的路是用脚步去磨出来,因为有些景色只留这些地质攻坚者。(文/陈波、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