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水井矿业公司百米井巷深处,掘进三队的钳工袁香平,早已是工友们心中响当当的“技术大拿”——43岁的他,从2008年一名普通钳工起,他带着“勤学好问、善学善悟”的钻劲,在机械轰鸣、煤尘交织的井下战场,一步步练就硬本领,成为区队安全高效运转不可或缺的技术脊梁。
创新达人,小装置破解大难题
袁香平不爱夸夸其谈,却总能用奇思妙想解决实际问题。在他眼里,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的密码,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琢磨与改良里,他像一位井巷里的“发明家”,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在生产一线却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巷道交叉口的水沟盖板如何更稳固?他琢磨出优化方案,消除了通行隐患;井下设备充气费时费力?他设计的“便捷充气装置”让工友省时省力;顶板淋水影响作业?他巧制的“淋水收集装置”巧妙引流;除尘喷雾操作不便?经他改造的开关既安全又高效。这些源于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工匠精神”在煤海最朴素的绽放,每一次改进都让安全多一分保障,让效率快上一截。
煤海“老黄牛”,急难时刻显担当
袁香平的字典里没有“推辞”二字。工友们都知道,设备出了状况,无论深夜几点,一个电话他准会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那份对岗位的责任感,让大家心里格外踏实。
他的工作节奏雷打不动: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工作面,像“侦察兵”似的仔细排查环境隐患,确认安全才招呼工友进入;收工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再次巡视现场,确保“隐患不过班”,这份一丝不苟的坚持,悄悄影响着整个团队,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一次井下铲车马达突发故障,卡住了工作面的“咽喉”。由于马达安装位置特殊,更换起来十分困难,袁香平二话不说,一头扎进狭窄的故障点,与时间赛跑。汗水很快浸透了工装,他往返奔波四次,咬牙连续奋战数小时,直到设备重新转动起来。当疲惫的他坐上升井的车时,脸上却只有故障排除后的踏实。
十年磨一剑,铸就“硬核”真功夫
从普通钳工到技术骨干,袁香平的成长路,是用专注和积累铺就的。他常说:“技术是咱的立身之本。”除了在井下跟着设备“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书本也是他的好老师。十年间,他坚持钻研矿山机械知识,防爆装载机、锚杆钻机、双向车检修、材料加工……这些复杂的设备,在他手里渐渐“听话”起来,不管遇到啥故障,他都能精准“把脉”,手到病除。正是这份“硬核”技术,为区队连续、高效、安全掘进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袁香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由无数个“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工作面持续奋战”“小发明解决大问题”的日常片段编织而成。他是凉水井矿业扎根一线的万千劳动者的缩影,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是对职责的敬畏,对技艺的较真,对安全的执着,更是对的热爱与担当。
煤海深处,正是无数个“袁香平”的微光汇聚,照亮了矿山高质量发展的路。(陈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