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利:白露

2025/9/12 21:18:03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白露悄然降临,不是以声势,而是以一丝微凉的触感。晨起推窗,但见草叶上凝着细碎的露珠,晶莹如散落的珍珠,映着初升的日光,一闪一闪地,仿佛大地在昨夜暗自垂泪,而此刻正以光明的姿态向人间告白。这便是白露了——秋的使节,无声无息地叩响了季节的门扉。


   白露之名,美得如同一句古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观物之微,察时之变,竟能从一滴露水中窥见天地运行的玄机。白露非但是气候的转折,更是一种心灵的刻度,标志着繁华渐逝、清冷将至的微妙时分。此时暑气尽消,凉意初透,天空蓦地高了,云也淡了,仿佛宇宙忽然收敛了喧嚣,陷入一片澄明的沉思。


   这节气里的自然,最是耐人寻味。梧桐开始落叶,一枚又一枚,如疲倦的蝴蝶,翩然坠落,铺就一地的斑驳。枫叶尚未全红,却在边缘悄悄染上一圈焦黄,像是被季节的火苗轻轻燎过。稻田已转为金黄,风吹过时,稻浪起伏,散发出谷物成熟的醇香。农人行走田埂,手抚稻穗,脸上露出踏实而宁静的微笑——那是对劳作成果的期许,亦是对天地恩赐的感念。园中石榴胀破了皮,露出玛瑙般的籽实;枣子也红了,挂在高枝,引诱着路人的目光。万物似乎都在进行一场静默的盛宴,以各自的方式迎接秋的深入。


   白露时的天气,总是别具一格。阳光不再泼辣放肆,而是变得温和疏淡,像一位历经世事的君子,锋芒敛而睿智存。天色空明澄澈,蓝得仿佛能滴下水来。云朵疏散飘逸,如絮如羽,悠然浮游。到了夜间,星空格外辽远清晰,银河倾泻,繁星密布,似乎伸手可摘。凉风习习,已带清寒之意,拂过皮肤,提醒着人间更换衣裳。虫声亦比夏日稀疏,偶有寒蛩低吟,声调凄清,如诉如慕,更像是对夏的挽歌而非秋的颂曲。这一切景象声响,无不昭示着季节的流转不可阻逆。


   人的活动,亦因白露而调整。清晨需添外套,夜间需盖薄被。饮食上,人们开始偏好温润之物,热汤熟食逐渐取代冷盘生鲜。梨子、葡萄等秋果上市,银耳、百合等润燥之品出现于餐桌。自古便有“白露必吃龙眼”之说,谓之补益;饮白露茶、酿白露酒更是传统雅事——以露烹茶,以露制曲,似要将这转瞬即逝的清冽永远封存于杯盏之中。这些习俗,不仅是适应自然的生活智慧,更是人与时节相互交融的文化仪式。


   季节之转,犹如人生之变。白露处于夏秋之交,酷热方退,严寒未至,是一段平衡而宁静的过渡期。它提醒着人们:万物有时,繁华有时,凋零有时。不必为盛极而骄,亦毋须因衰微而悲。正如露珠夜凝昼散,人生中的得与失、聚与散,亦不过是常态。在这凉热适中的时节,人心也当回归中正平和,不急不躁,从容体味生命的不同阶段。让我们慢下脚步,留心草尖的露水,倾听风里的虫声,感受时光的细腻纹理——在白露之中,见天地,见人生,见秋。(崔文利)

上一篇:峥嵘岁月-铜煤人

下一篇:碧水惊秋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