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来过很多次,但在纪念塔前还是停留了一会,只见塔身巍峨,毛泽东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基两侧的浮雕,北面是支前群众推着小车、肩扛担架的场面,南面是解放军冲锋陷阵的雄姿。55个人物,凝固了1948年冬天的血与火。淮海战役的胜利,被称作“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543万民工支前,其中有多少是矿工?他们从黑暗的矿井里爬出来,又推着独轮车走进战场。在抗战期间组织“井口风暴”“红粮斗争”,用罢工和破坏生产的方式抵抗日军掠夺。他们或许不懂战略,但知道煤是战争的血液,断煤就是断敌军的命脉。
走进纪念馆,一件展品让我驻足——一根竹竿,民工用它架桥、抬伤员。它让我想起煤矿巷道的支柱,想起那些在千米井下支撑起煤层的钢铁与血肉。今天的煤矿工人,是否还延续着这种坚韧?中煤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巷道支护技术早已不是当年的木桩,而是光爆锚喷、液压支架,但精神内核未变——支撑起的不只是矿井,还有国家的能源命脉。
塔廊上镌刻着3万烈士的姓名,我指尖划过冰冷的石壁,想起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佟麟阁、赵登禹,也想起那些无名矿工——井陉煤矿的游击队员钮海峰、耿晚子,他们在敌后炸毁矿井、刺杀汉奸,用矿工的硬骨头对抗侵略者的刺刀。五凤金矿的地下党,把雷管和炸药偷运给抗日游击队,让“延吉炸弹”在战场上炸响。矿道与弹道,在地下与地面之间,交织成另一种抗战史。
时间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我刚回到篮球课场地,儿子跑过来,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开车路过淮海纪念塔时,我问他:“知道卢沟桥事变吗?”他摇头。我告诉他,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中国人决定不再退让。他似懂非懂,但指着纪念塔问:“这些人都是英雄吗?”我说:“是,但英雄不全是拿枪的,还有那些在后方挖煤、运粮、修桥的人。”想起淮海战役时,徐州煤矿工人一边恢复生产,一边向前线运送2万袋面粉、50万公斤小麦。今天的煤矿企业,早已不是简单的挖煤机器。中煤集团在新疆、蒙东布局千万吨级矿井,用“蒙电送苏”“陕电送苏”点亮半个中国;徐矿把采煤塌陷区变成潘安湖湿地,让黑色矿山长出绿色经济。从抗战时期的“破坏生产”到今天的“智能开采”,矿工的战场变了,但“为国家扛活”的信念没变。
篮球在车后备箱里滚动,像一颗不安分的心跳。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卢沟桥的弹痕成了纪念馆的展品,淮海战役的小车变成了高铁,而矿工的铁镐,如今是盾构机与光伏板。从弹道到矿道,从战争到建设,中国人总能在最深的黑暗里,凿出一道光。(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