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华大地,触摸国防的初心

2025/7/9 21:00:03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站在渭华起义纪念馆的青砖灰瓦间,初夏的风掠过高塘塬,仿佛还带着1928年的炽热。八十六年前,这里的庄稼地里曾举起过红旗,窑洞间曾传出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呐喊,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用热血在关中平原上写下了陕西地区最早的武装起义篇章。这场起义虽最终失败,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中国人“拿起枪杆保家园”的国防觉醒。


   纪念馆的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格外醒目。讲解员说,这是起义农民军使用的武器,刀身的缺口是与敌人拼杀时留下的。那时的起义者们,有的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有的是还带着书本气的学生,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叫“国防”,却明白“家园被占,就得反抗”。在渭华起义旧址的窑洞里,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的标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朴素的道理,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防最深刻的理解:国防不是别人赐予的,是自己争来的;不是被动等待的,是主动出击的。


   最让人震撼的是起义军烈士陵园。一排排墓碑朝着东方,像一支永远待命的队伍。其中一块无字碑,据说是为一位不知名的少年战士立的,他牺牲时才16岁,怀里还揣着没来得及交给母亲的家书。讲解员说,渭华起义中,仅高塘镇就有300多名群众跟着起义军冲锋,他们中很多人连枪都没有,却抱着“死也要死在保卫家园的路上”的信念。这种“把家乡当阵地,把自己当防线”的觉悟,不正是国防意识最本真的模样吗?


   在起义指挥部旧址的土炕上,还摆放着当年用过的油灯。灯光昏黄,却照亮过许权中、刘志丹等革命者的脸庞。他们在这里制定作战计划时,窗外就是敌人的封锁线,可油灯从未熄灭——这灯火里,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更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如今,这盏灯的复制品被摆在纪念馆的显眼处,讲解员总会告诉参观者:“国防不是武器的堆砌,是心里的那盏灯——只要灯不灭,防线就不会垮。”


   离开时,夕阳为渭华起义纪念碑镀上金边,碑身上“为人民死而无憾”七个大字格外耀眼。忽然懂得,渭华起义教给我们的,从来不止是一段历史。它告诉我们:国防是农民拿起锄头时的决绝,是学生放下书本时的坚定,是每个普通人“守护脚下土地”的自觉。八十六年过去,高塘塬上的庄稼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那种“家园有我,何惧强敌”的信念,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用再像当年那样拿起刀枪,但国防的初心从未改变——它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是军人在边境线上的寸土不让,是每个公民对“国家”二字的珍视。渭华起义的烽火早已散去,但它点燃的国防意识,永远在提醒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唯有每个人都把“爱我国防”刻进心里,家园才能永远安宁,山河才能永远无恙。(樊莎莎)

上一篇:且听蝉鸣

下一篇:樊莎莎:心镜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