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白水、长于白水的王孝文,早已与这片浸润着仓颉文脉、流淌着杜康酒香的土地血脉相连。自幼耳濡目染的乡土文化,在他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作为省级仓颉传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他成了仓颉庙最忠实的“讲解员”——每逢文化活动,总能看见他站在古柏下,不疾不徐地讲述字祖造字的传说、碑刻里的千年故事、古柏年轮中的文化密码。条理清晰的讲述里,藏着对文化最虔诚的敬畏,让每位聆听者都沉醉在历史的回响中。
在文学与书法的天地里,王孝文同样笔耕不辍。作为陕西作协会员,他的笔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烟火:《白水人过年风俗》里藏着民俗的温度,《打墙》中凝结着乡土的智慧,《白水赋》更是将对故土的深情熔铸成文字丰碑。这些作品如一幅幅鲜活的画卷,让白水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在纸页间流转。
在书法艺术领域,身为省级书协会员的他,深耕《怀仁集王圣教序》与于右任草书数十年,笔下作品既有传统风骨,又含乡土灵气。书法集《吟雪斋墨迹》中,小楷书写的“仓颉赋”“杜康赋”字字端庄,将书法艺术与地方文化织成锦绣,成为宣传白水的文化名片。
年过八旬的王孝文,仍是白水文化圈最活跃的身影。担任县文联顾问、作协名誉主席的他,总说“文化要活在当下”。他骑着电摩进校园讲书法,把字帖边角细心包上牛皮纸;他走进机关讲仓颉文化,让年轻人读懂家乡的根脉;他为《白水文学丛书》撰稿,用文字鼓励后辈创作者。那份对文化的热忱,比盛夏的阳光更炽热。
那辆半旧的电摩,是王孝文最亲密的“搭档”。他总说:“这车子能钻最深的巷弄,能停在仓颉庙的古柏下,能在杜康老窑前慢慢打量。”车座上磨出的浅痕,是岁月刻下的勋章;后座的布袋里,装着白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刚印好的《白水文学》飘着油墨香,为孩子准备的字帖裹着牛皮纸,仓颉文化节的传说故事集上,“王孝文整理”的字迹格外有力。
他骑车从不疾行,仿佛怕惊扰了小城的文脉。曾骑着它跑遍村落搜集民间故事,曾骑着它赴几十里外的学校授课,曾在菜市场放慢车速,指着剪纸老人对后辈说:“她的纹样里有仓颉造字的影子。”那一刻,他眼里的珍视比星光更亮。
如今,电摩的“突突”声仍在白水街巷回响,像在为文化传承伴奏。王孝文先生骑着它,让仓颉的传说随风流淌,让书法的墨迹在阳光下生辉。这辆朴素的电摩,载着一位老者的执着,更载着白水文脉的生生不息——他走过的路,都成了文化生长的土壤。(党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