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哭泣”中思忖其身

2025/7/28 16:22:09 人评论 分类:矿山文学

   一日,点开手机,一段文字吸引了目光。“巴黎圣母院塔尖将于2025年9月首次对游客重新开放。这一重建工程不仅是对建筑遗产的修复,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复原,凝聚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再次勾起了我的记忆。


   2019年4月15日,一则标题为“巴黎圣母院,没了”的新闻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当日傍晚,法国著名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导致其屋顶和尖塔受损严重,木质屋顶在大火中坍塌,石砌拱顶也因屋顶坍塌而受损。看着网上发布的照片和视频,塔尖已经在大火中坍塌……触目惊心的文字,将我的思绪引向现场,我仿佛置身在塞纳河畔,站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面前是燃烧的圣母院,身后却是美丽夕阳映衬下的埃菲尔铁塔,心情悲痛而失落。当时,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圣母院安然无恙。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巴黎圣母院失火,对法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都是巨大的损失。


   知道巴黎圣母院源于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雨果通过“外在美丑并非人性善恶的标尺”这一设定,挑战了世俗偏见,提出“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观点。因为这篇小说,在高中时代,就为生命设定了一个目标,要到法国去,要近距离观赏圣母院的宏伟建筑。但一场大火,把我心中的梦想一并烧毁了。


   记得上高中时,我用积攒了多日的零花钱买回了慕名已久的书籍——《巴黎圣母院》。翻开首页,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巴黎街头正在热闹的举办着两个隆重节日,主显节和狂人节,美丽的女主角艾丝美拉达,带着她雪白的小山羊在翩翩起舞,那是一个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清晨,太阳的朝辉洒在她金黄的头发上,极为漂亮。


   我至今还记得书籍里那个异国美少女的模样,还有书里大量描写圣母院建筑特色的文字。对于西方哥特式建筑,我一无所知,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此挥毫泼墨?跟故事情节发展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读起来还如此晦涩?带着疑惑我去请教语文老师,老师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红楼梦》,翻出描写大观园的景致和建筑构造的章节让我读。读后,老师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大观园真的‘美’,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每一个院落都像诗和画一样浮现在眼前。”老师说:“这就是原因所在,你了解中国文化,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所在,所以读起来觉得非常美,如身临其境。读懂《巴黎圣母院》,也要了解法国的文化。”从那时起,我对圣母院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关于它的知识。遥望过去,思忖当下,800多年的文化古迹在火灾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会再重来,即便重新修复圣母院,也不复当初模样了。


   回到现实,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不让悲剧在我们身边上演。每一名华夏子孙都应以此为戒,从身边点滴做起,提高防护意识,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所有的历史文化永放光芒。让我们不因遗憾而哭泣。(沙洲)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